English

《现代危重病学》

1999-04-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东 我有话说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现代危重病学》是一部全面介绍医学的新兴学科——危重病学的概念、临床治疗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主要的危重病症的诊断治疗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150万字的著作。它既是危重病治疗领域的专科医生恰当的教材,也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不管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在相当严重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威胁患者自身生命的时候,患者心、肺、肾、脑、胃肠等重要器官将遭到损害,免疫、代谢、内分沁等全身系统机能发生紊乱,这就是危重病治疗面临的特殊问题,有着不同于任何类型疾病的治疗原则。危重病学就是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历史并不久长,通常认为以美国1970年成立危重病医学会为标志,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则更晚,80年代引进了现代危重病学理论,建立了一批危重病学的治疗机构ICU。尽管历史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热门话题,比如院内感染、休克复苏、器官支持、多器官衰竭、营养代谢障碍等,这些项目都是危重病学的核心内容。《现代危重病学》即一本由国内作者编写的全面体现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现代危重病医学的发展不能离开加强医疗病房(ICU,In?tensiveCareUnit)的发展,危重病学即是一门以ICU监护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现代危重病学》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ICU的组织管理、ICU的评估系统以及常用的危重病人的监测与治疗技术。危重病的现代治疗是在ICU中完成的,危重病医学研究就是要为ICU的运作提供相应的程序原则或者说基础理论,以及总结和汇集必需的知识。因此《现代危重病学》主要是为ICU工作人员准备的必备书,无论作为工具书还是作为教材,它都是这个领域内不能忽视的。我国ICU的建设有很大进展,80年代一些大城市医院陆续设立ICU,但与所有这种借鉴国外先进事物的情况一样,ICU以及危重病医学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仍然是“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现代危重病学》在这个背景下出版,适应了我国医疗人员对危重病医学的基本理解以及必要知识的需求,实用性是此书突出强调的。

此书实用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编排体例上的灵活。内容的安排上首先要照顾读者对危重病医学的最迫切的要求,因此章节上主要是主题性的,即可以直接帮助读者找到感兴趣的部分。除了前面已经强调过的ICU管理以及相应的监测和治疗技术,其内容主要以介绍危重病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常见病症或部分的危重病医疗两部分为主。

现代临床医学的各科中,高度专业化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各科专家在遇到危重病的问题时会遇到困难。危重病,如本文开头所述,可以起源于任何一种疾病或创伤,但是在达到危重程度时,各器官和系统都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时疾病不再局限于某个器官和系统范围中,因此当治疗被着眼于处理全身性的病理生理紊乱时,专科知识在两方面遇到困难。首先是不够用,这个困难是固有的,但危重病医疗所需要的各科知识亦不是很艰深和繁杂,《现代危重病学》中大部分的篇幅所覆盖的知识面即是这方面问题所需要的。其次,专科医生或者说合格的ICU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不同以往的治疗理念,拥有一个整体的眼光,抛弃原有的危重病人由专科治疗、别科协助的程式,进行多靶位的干预和治疗。《现代危重病学》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这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重病医学是“医学科学技术达到相当高度的时代产物”,它汇集了多个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新成果和高新医疗设备与技术,“代表着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对于非ICU医疗人员来说,了解这门学科有很好的改变观念的作用。

《现代危重病学》的编写按照汇编国外资料的思路来做,已经比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了。但是要想一本关于危重病医学的书同时符合和反映中国国情,就必须由国内ICU人员来集体创作。《现代危重病学》由57名国内作者完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领导和参与救治危重病人并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比如主编黎沾良教授本人,还包括一些资深的医学专家也亲自执笔,比如外科专家盛志勇院士和黎介寿院士。整个作者队伍以军队医学界的专家为主,因为军队医院传统上承担了最为急难险要的医疗项目,军队所属的各军医大学、军区总医院率先建立ICU,危重病医疗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57名作者不同程度地在文中加入了自己所长的内容,有的使书中涵盖了危重病医学领域中的新概念和知识,比如炎症介质在脓毒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热休克反应与缺血-再灌流损伤、胃肠道粘膜屏障损伤等,有的介绍了自己在医疗实践中的体会和自创的简便方法和器具。尽管这种写作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使书中内容趋于松散,但对危重病医学这门新兴学科来说,在国内以此种方式出书也许是最恰当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